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PG电子新华走笔丨邂逅雾山明月

PG电子  10月初从香港去阿德莱德采访中国队与澳大利亚队的世界杯预选赛,采访之余去当地的南澳美术馆观看了一个日本艺术展,知道了两位通过日本艺术品介绍中国文化的人:拉塞尔·凯尔迪和沈越秀。   艺术展的主题为“雾山明月”,展品以书画为主,也有书籍、丝绸、牙雕和瓷器,大都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作品。那个时代的日本艺术,仍然带着深深的中国烙印,不用说是西方人,哪怕是中国人,如果不仔细观看,也很难分辨出哪些作品是来自中国还是日本。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一副日本画作的落款,有“仿清人笔意”的字样。均为王子江摄   随机问了几个参观的澳大利亚人,大家的普遍反应是:“中国还是日本?不知道。”   两位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连连摇头,其中一位说:“我感觉日本人写字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中国人是从左到右。”   不过,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可以帮忙联系一下策展人拉塞尔·凯尔迪,他是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只是用对讲机联系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凯尔迪,最后无奈地摇头:“他今天可能不在馆里。”   凯尔迪为“雾山明月”写了一段介绍,里面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对于日本艺术的影响,一句核心的话是:“从宋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人文化传播到了整个东亚地区,这种文化的核心是诗歌、书法和绘画,在日本被称为‘三绝’。”   展品的英文说明简单易懂,大部分的说明中,也同样提到日本传统上受到的中国影响。一件制作于1910年的丝质礼服上的刺绣非常精美,说明中透露,这件奢华的长袍是一位日本演员穿过的,上面的刺绣图案展示了一个古老的中国主题“渔村夕照”,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东亚艺术家和诗人们喜欢描写的题材,它背后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潇湘八景。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书法屏风,为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1779—1858)的作品。   展厅里规格最大,也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有12扇之多的书法屏风,它出自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之手,米庵的父亲是以儒学和汉诗而声名远播的市河宽斋,他本人因为喜欢米芾而改名米庵。屏风有6个主题:松风、梅月、竹雨、茶烟、琴韵、书声。每个主题后是两句七言诗,除了苏东坡和杨万里等知名诗人的作品外,还有耶律铸和谢应芳等并不为普通中国人熟悉的元代文人的诗句,可见书法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之深。   美术馆内为屏风内容制作的中英文解说词。   美术馆对诗句内容进行了翻译,不少参观者在屏风前合影,尽管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并不懂汉字。   采访的行程紧张,回到香港后,“雾山明月”展一直如雾如月般萦绕在心头。于是在网上搜索南澳美术馆里关于东方艺术的内容,果然,美术馆两个讲座的录音吸引了我,一个主题是“中国文人画对日本江户时代艺术家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汉字的力量”,两个讲座的主讲人都是沈越秀。讲座都是以英文进行的,沈越秀也是后来我通过搜索联系到她本人才知道的中文名字。   我仔细听了两个讲座的内容,知道有人在海外默默地做着介绍中国文化的事情,内心多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沈越秀在讲座中,以市河米庵的书法屏风为例,谈了诗书画的魅力,她还仔细讲解了每句诗歌的含义,讲座最后,一位观众说:“请你能否用中文把所有的诗歌读一下?”   沈越秀于是用普通话朗诵了这些诗句:图书跌宕乐年老,灯火青萤诵夜深;乍觉夜倾千丈雨,不知风度满山松;星飞白石童放火,烟出青林鹤上天……隔着电脑,仿佛能看到观众不解但又投入的神情。   凯尔迪也参加了讲座,并对观众谈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说,中文曾是日本和东亚很多国家通用的语言,市河米庵书写这幅作品时,已经年过古稀,人们可能不认识这些汉字,但你能够通过干枯的笔墨、厚重的笔画感受到其中的能量。他还说:“书法与油画不同,它是一次性的机会,一旦写错,就无法更改,因此只有掌握了书写技巧的大师才能写好。”   听完讲座,我内心更是难以平静,我决定联系两个人,向他们了解一些关于海外中国文化的问题。这个时代找到一个人并不难,我很快就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了沈越秀,她与凯尔迪商量后,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采访。我把问题通过邮件发给他们,几天后,我收到了详细的答复,这些答复同样令人感动。   凯尔迪说,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力是全球公认的,当然中国也接受了来自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但儒家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当代日本文化中。其实许多西方艺术家,也受到了传统水墨画以及其中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积极追求笔墨之路,同时以新的方式打造绘画模式。但无论如何,书法艺术将保持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品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不可否认很多都背负着民族屈辱的经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也发挥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更让旅居海外的华人有机会近距离追寻文化之根。像南澳艺术馆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更是难能可贵。   凯尔迪出生在美国,后来曾在日本学习,娶了一位日本妻子。沈越秀来自福建,在澳大利亚学习后留在了阿德莱德。我现在仍然会想起“雾山明月”的展览,于是更感激两位从未谋面的朋友。(王子江)
01 2025-01

PG电子文华映长安——古都西安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实践观察

PG电子  何为长安?   她是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   她又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现代都市。一年20余部驻场演艺呈现人文之美,院团改革步稳蹄疾,“文艺陕军”再写辉煌……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万点繁星落人间,长安遍地尽琼花。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   游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悠悠文脉,绵延千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西安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城墙脚下、大雁塔旁、曲江池畔,一幅走向文化繁荣的图景徐徐铺展,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澎湃。   文脉隽永 长安锦绣   随军出征、家书告白、沙场鏖战,台上,伴随着主人公“黑夫”的人生选择,秦王朝一统山河的长卷渐次展开。台下,水雾风袭来,坐席随剧情前进,观众沉浸于历史的风云激荡,如痴如醉……   这是以“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大型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演出现场(2024年9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自9月在西安西咸新区首演以来,这部以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演出已吸引15.8万名观众,几乎场场爆满。   剧院正位于当年“秦王扫六合”的起点。“剧目演绎图存求变的恢宏史诗,剧场建筑凝结了中华美学。”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说,由一部剧看一座城,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这是驻场演出《无界·长安》演出现场(2024年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一眼千年。历史的凝视,留驻在古都的寻常巷陌,启迪着而今的文艺创作。音乐剧《丝路之声》开启巡演;驻场演出《无界·长安》带火了非遗;秦始皇帝陵所在地西安市临潼区,演出《复活的军团》被外国游客称作“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一隅的古迹遗址、史书典籍中的传世经典、市井民间的古老技艺,都能触发无尽的艺术灵感。”临潼区区长苗吉说。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截至11月底,今年西安大型驻场演出多达21部,演出近3.6万场,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不断积累的文化自信,培育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素养,也让城市日新月异。   人的气质在变。鄠邑区蔡家坡村,草垛变身艺术装置,农民的笑脸登上墙画。昔日贫困村走上“艺术乡建”之路,年旅游收入超过1400万元。曾询问“啥是艺术”的村民韩养权,把镜头对准身边一草一木,办的影展火爆一时。   文化产业蜕变。曾经的“西部电影”策源地,又在新赛道一路领跑。据业内估算,西安现有微短剧创作公司200多家,产出全国约60%的剧目。陕西文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康远飞说,从亲情题材到乡村振兴再到凡人善举,新时代有无数值得诉说的故事,出精品成为行业共识。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拍照(2024年8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城市气韵蝶变。公园里、转角处,秦砖汉瓦、碑帖钱币……一座座特色博物馆不期而遇。近年来,西安每年至少新增或改造一个文博场所,163座博物馆遍布全城,平均每8万人就拥有一座。   西安市文旅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总花费突破3100亿元,再创新高。全市有汉服经营单位2000多家,居全国前列。西安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李鹏说,汉服国潮热、唐诗研学热和旅游演艺热等,是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守正创新 活力迸发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曾经的主打演出。眼下,展示节气文化的《二十四个奶奶》、重现人民音乐家风采的《遇见星海》、致敬航天英雄的《摘星星的孩子》,越来越多富有中国气派的原创剧目登上了这家国有院团的舞台。   “儿童剧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西安儿艺总经理王丽虹说,我们将目光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伟大实践,发现“以剧育人”的好选题层出不穷,广受市场欢迎。   变化绝非一蹴而就。曾几何时,西安的文艺院团普遍面临“生死考验”:人才断代、剧目断层,一度要靠“救济粮”维持。   困则思变。成立艺术委员会聚焦主业抓创作,打破“大锅饭”实行动态薪酬,追赶文旅融合热潮延长产业链……久久为功,死水被彻底激活。   再回首,戏剧、影视、文学已是百花齐放。通过成立西安文艺发展研究院、实施“长安新篇”文学创作计划等举措,近年来,西安有话剧《路遥》、电影《柳青》等近20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舞剧《门》等精品剧目在全国巡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只有紧贴时代脉搏、紧扣人民需要,作品才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说。   厚植沃土,与时偕行,古都文化样貌愈发多姿。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2024年3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登临城墙北望,唐大明宫遗址里文物、园林、遗址完美融合。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颜可说,在原真性保护基础上,遗址区做了48个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结合沉浸式场景,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移步换景。西安市长安区,抢救性保护建成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原生态呈现传统民居的建筑美学,每年数十万学生到此研学。   对文化的敬意,同样彰显在城乡发展的细节之中。   改造后的西安市新城区坤中巷,小卖部、老街巷、铁路工人的形象被绘于墙壁,留住温情记忆;秦岭脚下的鄠邑区,环山公路串起乡村美术馆、数字游民社区等艺术空间,曾经的千村一面变得五彩斑斓、书香四溢。   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村民王岩与以他本人为主题的乡村壁画合影(2022年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文化艺术赋能,城乡正在互为生活场景。”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涵养人的品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长安无界 文明交融   晨光熹微,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州坎特市,中吉联合考古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我们基于大遗址考古的思路,和当地同行一起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等工作。”中方考古队员史砚忻说。   此去长安六千里。2018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共同发掘世界遗产红河遗址,并对楚河流域中世纪城址进行系统调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开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古老丝路上,如今文化、商贸与艺术交融交汇,碰撞出绚烂火花。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在西安举行(2024年9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这是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到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合作平台日益广阔——丝路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等已成品牌,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西安国际传播中心陆续揭牌……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西安文旅推广活动上,文化学者塔里姆·德莱对仿唐乐舞、民乐演奏赞不绝口:“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着迷。”   这是民心相通的新故事。参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设后,哈铁快运中国分公司副总经理奥扎斯·阿类别洛夫携妻儿到西安定居。三个孩子从不会说中文到可以顺畅交流,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一家人爱上西安。“中国已是第二故乡。”他说。   更多“老外”则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领略古都风姿。今年1月至9月,西安口岸入境外国人超过8万人次,同比增长2.6倍,其中使用免签政策入境的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6倍。   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2024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合作共赢的新场景。自5月开园以来,灞河岸边的中亚公园里,水幕电影《你好中亚》吸粉无数。不远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体验馆内,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塔吉克斯坦的蜂蜜,中欧班列拉来的中亚商品琳琅满目,占到该馆销售额的40%。   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有农业物流加工园,定期组织外籍员工来西安参观文化古迹,“他们对中国朋友的称呼,渐渐从‘你们’变成了‘咱们’”。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文华胜处长安在。寻觅西安,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基因传承至今,并在新时代繁荣兴盛。从长安出发,延续千年的友好合作之路,正不断续写着文明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文字记者:沈虹冰、陈晨、杨一苗、李亚楠、蔡馨逸   视频记者:吴鸿波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郝静、杜子璇、方思贤、冯筱晴
01 2025-01

PG电子国道之行 海阔天空丨飞翔的“达芬奇”

PG电子  编者按:   这是中国最长的沿海公路,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东兴,南北纵横近20个纬度,串联起十个省份,全长近7000公里。   这是见证经济奇迹的公路,沿线自贸试验区林立,GDP总量排名前四的省份齐聚,更囊括跻身全球前列的世界级湾区……   这是自带“诗和远方”属性的公路,从一望无际的壮阔海景,到宁静惬意的渔舟唱晚,从蔚蓝天空下涌动的金色麦浪,到白鹤飞过的万顷碧波……   这就是228国道!它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对外开放之路、科技创新之路、文化传承之路、生态保护之路、乡村振兴之路……   从辽宁丹东到广西东兴,这条国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梦想,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腾飞。从9月3日起,我们沿着228国道的轨迹,记录祖国的壮美风光,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在深圳大芬村,陈剑华以画家的身份广为人知。然而,他的人生故事远不止于画布与颜料之间。   12月13日,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的工作室,陈剑华在为自己制造的飞机安装零件。   12月13日,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的工作室里,陈剑华在画画。   大芬油画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大芬社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之一,有着“中国油画第一村”之称。目前村内共有大小画廊及门店1200余家,村内聚集油画从业人员约8000人。   2001年,自小习画的陈剑华来到深圳从事绘画行业,2008年开始扎根大芬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进行油画创作。   陈剑华制造的飞机完工并吊装下楼,准备送至大芬美术馆广场展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陈剑华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艺翔号”在测试场“首飞”(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在绘画领域渐有成就的陈剑华自小就有个关于天空的梦想。“小时候自己扎过一架飞机,虽然外壳都是纸糊的,但是放飞的时候飞了好远,也让我种下了飞行梦。”2010年,陈剑华接触到模拟飞行,逐渐掌握了飞行的基础理论和技能,随着学习更深入,他幼时的飞行梦又回来了,从航模起步,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造飞机。   12月13日,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的工作室,陈剑华在绘制飞机图纸。   12月13日,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的工作室,陈剑华在为自己制造的飞机安装零件。   在大芬村的工作室,他搭建起工作间,开始了造飞机之旅。从学习CAD制图到寻找合适材料搭建飞机骨架,从发动机调试到亲手设计飞机外观,他常常在工作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2021年5月,他的第一架飞机“艺翔号”诞生。“艺和翔代表着我在画笔与机翼间的逐梦人生。”陈剑华说。   12月13日,在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太阳山艺术中心,陈剑华(左)与同行交流。   12月13日,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的工作室,陈剑华在电脑上绘制飞机图纸。   在好友的帮助下,陈剑华将飞机从工作室搬到测试场。坐进驾驶舱,加油、推杆、拉升……经过一段滑行,飞机的轮子逐渐离开地面,并开始贴地飞行。“虽然只飞了很短的距离,但飞起来那一刻心里真的无比激动,我成功了!”陈剑华说。   12月13日,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的工作室,陈剑华在为自己制造的飞机安装零件。   陈剑华制造的飞机即将完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今天,陈剑华依然以绘画为主业,将造飞机当做兴趣爱好,还接到了订单,为企业定制一台农用水陆两栖飞机。一边是画室,一边是“机库”,这样的“硬核”跨界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陈剑华觉得,500多年前,达芬奇在手稿中描绘出了飞行器的概念,启发了人类的飞行梦,今天他也可以一直坚持飞行的梦想,永不停歇。   12月13日,陈剑华在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一家装裱相框店铺里选画框。     记者:江宏景、邵泽东、毛思倩
01 2025-01

PG电子首钢园:“火属性”的老厂区在“冰功能”中焕发生机

PG电子  2024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300万人次,重点假期游客接待量均跻身北京景区前十   【寻味“工业乡愁”③】“火属性”的老厂区在“冰功能”中焕发生机   阅读提示   老厂区通过工业遗存保护和利用,让“新”功能流淌在“旧”空间。曾经的精煤车间成花滑、冰球训练场地,电力厂“重生”为高级酒店,有的工人转岗制冰师,园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会客厅。   跨年电音派对、机械艺术巨兽巡游、新年舞会儿童专场、电影沙龙……近日,2025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介绍,12月31日晚,京津冀三地将首次联动举办群众跨年倒计时活动,北京的主会场设在首钢园。这也是首钢园自2020年起,连续4年成为北京跨年倒计时活动举办地。   老北京人都知道,从天安门出发,一路向西约20公里,曾有一座牌楼“厂东门”。门内就“藏”着首钢厂区。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生产出解放区第一炉铁水,率先实行承包制。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首钢实施大搬迁,落地河北唐山曹妃甸。停产后的首钢老厂区何去何从,曾引人深思。   近年来,老厂区通过工业遗存保护和利用,让“新”功能流淌在“旧”空间,曾经的冷却塔、筒仓、精煤车间变身高精尖产业聚集地,园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会客厅。首钢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路,聚集了城市烟火气,激活了文化经济。   传承工业记忆的初心   近日,记者在首钢园看到,寒冬中仍有不少参观游览的游客。蒋先生是北京人,他直言,在首钢园吃喝玩乐已经成为他和朋友们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感觉,‘火属性’的工业建筑被赋予‘冰功能’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11月24日,首钢园冷却塔正式变身“NBA咪咕—首钢园AI智慧公益球场”,作为篮球爱好者,蒋先生还特意从通州来此见证和体验,“真的没想到还能在工业冷却塔里打球!”   “回到首钢园就像回家一样!” 近日,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时隔一年又来到首钢滑雪大跳台参加2024-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他说,“每次来这里都倍感熟悉和亲切。”   从工业遗存到文化艺术场所,首钢园的转型源于一份初心。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华告诉记者,在规划设计团队看来,代表钢铁业发展功勋的首钢老厂区工业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将这些工业记忆传承下去,一直是首钢人心中的一份责任。   于华说,首钢园区的改造延续了首钢“百年钢铁之城”“新中国冶金工业摇篮”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原则,对于核心保护区,进行保护式修补,鼓励功能活化。   由“火”向“冰”蜕变   将精煤车间等大型厂房改建成短道速滑、花滑、冰壶、冰球“四块冰”,用于国家队训练备战;电力厂“重生”为香格里拉酒店,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接待饭店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2022年,首钢园的工业遗存与奥运结缘,由“火”向“冰”的蜕变拉开帷幕。   首钢建投资产运营部副部长吴鑫告诉记者,首钢园在尊重工业遗存风貌基础上,融入奥运元素,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之路。   作为老首钢人,刘博强曾是一名轧钢工人,在钢花四溅的车间里,他参与改造了“四块冰”,后又转岗成为制冰师。“每天看到高炉这些钢筋铁骨的老伙计还在这里,心里就踏实。”刘博强凝望着园内的一个个建筑说道。   正在给游客讲解的讲解员姜金玉如,原是炼钢车间的天车司机。“随着首钢园转型深入,我的解说词也越来越厚,从‘四块冰’到大跳台、服贸会,需要向客人展示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尽最大努力讲好首钢故事。”   如今,滑雪大跳台从举办冰雪比赛的单一项目,到举办首钢独特IP冰雪嘉年华,再到极限运动赛事、户外音乐会、光影秀、首发首秀等综合演艺活动,在“冰”与“火”的碰撞中,首钢园实现了“四季可用”,赛事流量变旅游留量,“体育+”赋能园区转型蜕变。   “工业锈带”成为“城市秀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旧址、服贸会永久会址、科幻大会常驻会址、北京新年倒计时永久活动地标、ESG创新年会永久会址、连续五届WTT中国大满贯比赛场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吴鑫介绍,2024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300万人次。2023年,北京市约1/3的专业展会活动在首钢园举办。   于华告诉记者,目前,首钢园区已经形成集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多元场景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生态。2024年端午、中秋、国庆假期,首钢园游客接待量均跻身北京景区前十,并获评北京夜游新地标、全球首发中心。中国科幻大会、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北京时装周等活动在此举办,开创了大型工业构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的先河。这里正在成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   在尊重工业遗产原有风貌基础上,首钢园的改造和利用推动其从“工业锈带”向“城市秀场”转变,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也成为老首钢人的精神寄托,以及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凝结成“工业乡愁”。   于华表示,首钢园在积极保护和利用原有工业遗存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城市织补”方式,融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功能、新空间、新环境,既延续了“素颜”工业之美,也让工业遗存有了崭新的使用功能。(记者 赖志凯)
01 2025-01

最新动态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会议策划、会议设备、灯光音响设备提供、演艺资源,展览搭建制作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弘阳时代中心二期4栋1413
邮箱:
149465113@qq.com

官方手机站

官方手机站

微信业务咨询

微信业务咨询

Copyright ©  2024 PG电子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赣ICP备1700819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